
近期,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我國多地氣溫頻頻突破40℃,有的甚至刷新當地同期觀測史上氣溫極值記錄。從全球范圍看,自1979年開始相關統計以來,7月3日和4日地球表面平均氣溫接連刷新最高紀錄。
氣候變化已成為當前全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以二氧化碳為主要溫室氣體所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正在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厄爾尼諾疊加全球變暖,使得全球及區域氣候變化趨于極端化。為堅持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明確提出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與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充分展現大國擔當。
關于“雙碳”戰略,除了大家熟悉的“碳達峰”“碳中和”,還有許多與之相關的熱詞,你了解多少呢,一起來看看吧。

定義:
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燃燒活動和工業生產過程以及土地利用變化與林業等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也包括因使用外購的電力和熱力等所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
延伸閱讀:
7月8日,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巢清塵在2023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大會上指出,“適應氣候變化是眼前的當務之急,而減緩碳排放是最重要、最根本、最面向未來的長期措施。未來,我們應與行業結合進行多要素預測、預報及預警,分災種、分區、分行業的適應氣候變化。同時,在適應氣候變化和減緩碳排放的過程中還應利用氣候、生態和環境的優勢,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定義: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將溫室氣體定義為“大氣中那些吸收和重新放出紅外輻射的自然和人為的氣態成分”,《京都議定書》及其修正案中規定控制的7種溫室氣體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合物、全氟碳化合物、六氟化硫和三氟化硫。
延伸閱讀:
近日,為進一步規范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及相關活動,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生態環境部聯合市場監管總局對《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進行了修訂,編制形成《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并面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定義:
指一種用作比較不同溫室氣體排放的量度單位,可以把不同溫室氣體的效應標準化。
延伸閱讀:
各種不同溫室效應氣體對地球溫室效應的貢獻度不同,由于二氧化碳是人類活動產生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為了統一度量整體溫室效應的結果,規定以二氧化碳當量為度量溫室效應的基本單位。一種氣體的二氧化碳當量是通過把該氣體的噸數乘以其全球變暖潛能值(GWP)后得出的。

定義:
指政府分配給控排企業指定時期內的碳排放額度,是碳排放權的憑證和載體,1單位配額相當于1噸二氧化碳當量。碳配額具有商品屬性,可以開展交易。
延伸閱讀:
碳配額是我國目前最重要的碳交易產品,目前主要運用在火電相關的企業中。預計到2025年,電力、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等重點排放行業將全部進入碳配額交易體系。

定義:
指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二氧化碳排放總量/GDP。該指標主要是用來衡量國民經濟與碳排放量之間的關系。
延伸閱讀:
近年來,我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采取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提高能效、建立市場機制、增加森林碳匯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2020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降低了18.8%,比2005年降低48.4%,超過了向國際社會承諾的40%-45%的目標,基本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定義:
指企業機構、活動、產品或個人通過交通運輸、食品生產和消費以及各類生產過程等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的集合。
延伸閱讀:
目前碳足跡可以按照其應用層面(分析尺度)分成“國家碳足跡”“城市碳足跡”“組織碳足跡”“企業碳足跡”“家庭碳足跡”“產品碳足跡”以及“個人碳足跡”。以企業角度來看,碳足跡將幫助企業精準定位碳排放各環節,從而有針對性地對碳排放量進行精細化、智能化管理,降低生產成本,進而提升產品競爭力。

定義:
碳標簽就是將產品生命周期(即從原料、制造、儲運、廢棄到回收的全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產品標簽上用量化的指數標示出來,以標簽的形式告知消費者產品的碳信息。
延伸閱讀: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碳標簽體系建設是主戰場,能源是主力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低碳經濟發展促進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費維揚表示。碳標簽制度的研究與實施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的行動舉措,也是全球廣泛認為的企業低碳轉型發展的有效對話手段。

定義: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簡稱CCUS),是把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進行捕獲提純,繼而投入到新的生產過程中進行循環再利用或封存的一種技術。
延伸閱讀:
我國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的潛力巨大,且具備大規模捕集利用與封存的工程能力。2021中國CCUS年度報告顯示,我國通過二氧化碳強化石油、天然氣開采技術可封存二氧化碳約51億噸、90億噸,利用枯竭氣藏可封存約153億噸,而注入深部咸水層的封存潛力就更大,通過CCUS補上缺口,將是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一項重要技術選擇。

定義:
碳排放交易源于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是指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形成的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簡稱碳交易。
延伸閱讀:
碳排放交易是運用市場經濟來促進碳減排的一種重要的政策工具。參與碳交易的企業在不突破排放配額的前提下,可以自由決定使用或交易碳排放權。相對于行政手段具有全社會減排成本較低、能夠為企業減排提供靈活選擇等優勢。

定義: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將碳匯定義為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碳匯主要分為森林碳匯、草地碳匯、耕地碳匯、海洋碳匯和土壤碳匯五種類型,是與碳減排相對應的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措施。
延伸閱讀:
自然資源部、發改委、財政部、國家林草局近日聯合印發了《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鞏固提升實施方案》,方案圍繞提升生態碳匯能力、有效發揮森林草原等生態系統的固碳作用等內容,提出了到2025年、2030年的主要目標及重點任務。此次出臺的《方案》明確,“十四五”期間,要基本摸清我國生態系統碳儲量本底和增匯潛力,初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生態系統碳匯計量體系,加快構建有利于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促進生態修復取得明顯成效。“十五五”期間,要實現生態系統碳匯調查監測評估與計量核算體系不斷完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取得重大進展等。